用紙扎成蓮花形,中置蠟燭就是蓮花燈。按舊俗,每年七月十五,兒童多持蓮花燈。
此外,還有荷葉燈、西瓜燈和蒿子燈。
七月十五燃放蓮花燈的習俗源于佛教的孟蘭盆會(huì )。對孟蘭盆會(huì )的解釋有兩種。據《釋經(jīng)》所載:目蓮的母親死后置身餓鬼之中,終年不得食。目蓮為救母親求助于佛,佛讓他在七月十五作孟蘭盆會(huì ),以百味五果著(zhù)盆中供養十方大德,目蓮遵佛囑而行,他的母親以此得食。目蓮說(shuō):凡是孝順的人都應該供奉盂蘭分盆。佛贊許道:大善!從此佛家遂定七月十五為盂蘭盆節。關(guān)于盂蘭盆會(huì )的另一種解釋見(jiàn)于《釋氏要覽》,大意是說(shuō):盂蘭盆是天竺國語(yǔ)言的音譯,按本意當譯作解倒懸。目蓮的母親死后墜于地獄受到倒懸之苦,目蓮為救母親求教于佛,佛讓他廣行善事、舉辦佛事、超度亡靈,遂起盂蘭盆會(huì )之風(fēng)。上述兩種解釋大同小異,本意均含有教敬亡親、超度鬼魂的意義,是佛經(jīng)中最為通行的教義,在民間流布極廣。早在北宋時(shí),已形成了在七月十五舉辦盂蘭盆會(huì )的習俗,還要印行《尊勝目蓮經(jīng)》在街頭出售,并上演《目蓮救母》雜劇。此俗流傳至今,仍有遺跡。
佛教曾以蓮花為法物,盂蘭盆會(huì )多燃蓮花燈,傳至民間遂成玩具。兒童多持蓮花燈、荷葉燈嬉戲于七月十五夜?!度障屡f聞考》引《隩志》說(shuō):燕市七月十五夜,兒童爭持長(cháng)柄荷葉,燃燈其中,繞街而走。青光熒熒若蜊火然?!堆嗑q時(shí)記》說(shuō):市人之巧者,以以各色彩紙制成蓮花、蓮葉、花籃、鶴鷺之形,謂之蓮花燈。蓮花燈的基本造型是一朵怒放的蓮花,下設長(cháng)柄;也有大朵蓮花居中、周置若干小蓮花的大型蓮花燈;還有提在手上的小蓮花燈。蓮花燈的花瓣全部用紙扎成,每瓣一張紙,用水打潮后折疊擠壓成形,用退暈法染成粉紅色晾干后扎成蓮朵。蓮花燈的出現與佛教的普及有關(guān),是宗教事象對民間玩具發(fā)生影響的典型事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