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(lái)源于網(wǎng)絡(luò )
1.癥狀。通常表現為躁動(dòng)不安,頻頻搖頭、擦癢或抓癢,耳朵常因撓抓而出血或紅腫。此外,耳道的積垢較多,外耳道有黃褐色的分泌物并有異味,嚴重時(shí)耳道上皮潰爛并伴有淡黃或深色的膿性耳漏,引起體溫升高和耳道阻塞,導致中耳炎和內耳炎。
2.病因。 機械損傷,如耳道進(jìn)水、受創(chuàng )傷或被昆蟲(chóng)叮咬; 寄生蟲(chóng),如耳螨;病菌感染,如金黃色葡萄球菌、鏈球菌等。
3.防治措施。⑴局部清理。剪去耳部及外耳道的被毛,清除耳垢、分泌物和痂皮,再用生理鹽水或0.1%新潔爾滅稀釋液反復沖洗耳道;⑵外用藥消炎。機械性損傷可用抗菌素軟膏涂抹,每天一次;寄生蟲(chóng)用殺螨劑;真菌用抗真菌劑;⑶抗生素療法。肌肉注射青霉素等抗生素或耳康(犬貓廣泛性耳炎治療藥),也可用伊維菌素皮下注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