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中醫藥大學(xué)附屬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 賈寶珍
最近天氣越來(lái)越冷,很多人皮膚干燥,甚至出現皸裂、長(cháng)倒刺的現象,即使用了滋潤霜,還是無(wú)濟于事,怎么調理才好呢?
中醫認為,燥是自然界六氣之一,季節與秋相對,臟腑與肺相對,肺主皮毛。燥邪易耗傷津液,使肌膚失養,皮膚屏障功能減弱,導致肌膚干燥不潤。因此,治療皮膚干燥,僅從外補水、保濕,往往達不到預期值。只有遵循燥則潤之的原則,順應自然的更替變化,調整生活方式,內外兼顧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。
臨床中,取津血同源之理,可選用滋燥養榮湯,滋陰養血,生津潤燥;也可以選用沙參麥冬湯加味,健運脾氣,恢復脾肺功能,燥癥自然消失。日常調理推薦三個(gè)食療方。藕麥瘦肉粥:藕有清熱生津、補益脾胃的作用,麥冬養陰生津,粳米補中益氣,此藥膳具有養陰生津、潤膚美容的功效;玉竹百合茶:玉竹具有養陰潤燥的功效。百合有養陰潤肺、清心安神的作用;參須枸杞茶:防止衰老,補充元氣,并能補脾益肺。
此外,中醫外治法具有簡(jiǎn)便快捷的優(yōu)點(diǎn),局部刺激可以達到調和整體氣血陰陽(yáng)的作用,針灸常選用列缺(左右兩手虎口交叉,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,食指尖所指的凹陷處)、照海(足內踝尖下方的凹陷處)、太溪(足內踝與跟腱間的凹陷處)、三陰交(內踝尖上3寸)等穴位。
來(lái)源:人民網(wǎ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