濕氣是一種中醫理論概念。中醫認為自然界中氣候潮濕、食肉等是濕氣的來(lái)源,濕氣過(guò)重則易傷陽(yáng)氣。濕氣重有哪些癥狀?該如何祛除濕氣?
濕氣重有哪些癥狀?
1、舌頭有齒痕
身體濕氣重最典型的一個(gè)癥狀就是舌頭出現變化,如果發(fā)現舌頭兩邊出現了被牙齒壓迫的痕跡,那就說(shuō)明濕氣重。
2、大便溏稀
濕氣重容易傷及脾胃,脾胃消化不好,就會(huì )導致濕氣重人的大便不成形。
3、肥胖大肚腩
濕氣重的人脾胃功能會(huì )出現問(wèn)題,導致脾胃運行不通暢,水分堆積在腹部,形成小肚腩。
4、女性白帶會(huì )增多
身體濕氣重的女性小便會(huì )變得更加渾濁、出現白帶增多、發(fā)黃的癥狀,長(cháng)期不治療還會(huì )引起其他婦科疾病。
濕氣該如何祛除?4種祛濕中成藥大盤(pán)點(diǎn),最后一個(gè)最好用
1、附子理中丸
服用方法:每次6~9克,一日2~3次,口服。
功效:溫中健脾,散寒祛濕。改善脾胃虛寒,脘腹冷痛,嘔吐泄瀉,手足不溫等癥狀。
2、五苓散
服用方法:每次6~9克,一日2次,口服。
功效:利水滲濕,溫陽(yáng)化氣。小便不利,尿等待,頭痛,心煩口渴,心悸,頭暈目眩,泄瀉、水腫等癥狀。
3、四妙丸
服用方法:每次6~9克,一日2~3次,口服。
功效:清利濕熱??筛纳茲駸崴鸬目诔?、口苦,目赤,濕瘡瘙癢,足膝紅腫,筋骨疼痛,女子黃帶,痛風(fēng)等癥。
4、柏香預濕貼
服用方法:中藥外貼,一次1貼,一日1次,貼于肚臍處。
功效:茯苓、丁香、藿香等藥物會(huì )通過(guò)肚臍直接作用于脾胃,起到健脾化濕的作用。有效改善因濕氣引起的食欲不振、小便不利、宮寒痛經(jīng)、寒性虛胖等狀況。
濕氣重,可以試試這2個(gè)祛濕湯
1、薺菜茅根脊骨湯
材料:薺菜60克,白茅根30克,豬脊骨400克,生姜3片
做法:將薺菜、白茅根洗凈,切段。豬脊骨洗凈,與薺菜、白茅根、生姜一同放入砂鍋,加適量清水,大火煮沸,小火熬煮1.5小時(shí),調入精鹽即成。
功效:清熱利濕、健脾消暑,尤其適合夏季養生保健食用。
2、黃芪補氣健脾湯
材料:黃芪25克,黨參20克,薏米仁20克,烏雞500克,豬瘦肉50克,生姜3片
做法:將烏雞、豬瘦肉焯水后備用,其他材料分別洗凈;把所有材料放入煲中,加入清水適量,武火滾沸后改文火煲約一個(gè)半小時(shí),放鹽即可。
功效:黃芪其性溫味甘,能益氣固表;黨參能養血生津,主治脾肺虛弱;而薏米仁性涼味甘,能健脾、清熱祛濕。補氣理脾胃,適合春夏之際,脾胃虛弱、食欲不振者食。
中藥祛濕
1、五指毛桃
五指毛桃食藥兼之,在眾多祛濕食材中它的補虛作用較強,又能補脾肺之氣,中醫認為它能健脾補氣、養胃祛濕。體內濕氣較重時(shí),利用五指毛桃煲湯煮水飲用,有助祛濕養生!
2、綿茵陳
綿茵陳是廣東民間十分熟悉的祛濕類(lèi)中藥,在春濕夏暑時(shí)常入藥入湯,它價(jià)格十分便宜且隨處可見(jiàn),但它早在《神農本草經(jīng)》時(shí)就被列為上品。中醫認為它能清濕退熱、利膽去黃,尤善治三焦濕熱,以及黃疸、肝炎、小便不利、風(fēng)癢瘡疥等。
3、白術(shù)
白術(shù)具有補脾益胃、燥濕和中、止汗、利尿、安胎的功能?!侗静輩R言》中記載,白術(shù)"乃扶植脾胃,散濕除痹,消食除痞之要藥也"。白術(shù)能改善脾胃虛弱、消化不良、食欲不振、易泄瀉等癥狀,黃疸、容易出汗、水腫之人以及小便不利者亦可使用。
4、茅根
白茅的根部,是利尿祛濕之好材料。中醫認為,茅根性寒、味甘苦,入肺經(jīng)、胃經(jīng)、小腸經(jīng),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,常用于治療一些熱病,如肺熱所致煩渴、咳嗽,胃熱所致的嘔吐等;也治療一些血癥,如吐血、尿血等;同時(shí),可治療水腫、黃疸、小便不利等。